药王孙思邈与太白山草药草医文化探赜杨锦录 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部(甘肃、陕西、河南)的一条巨型山脉,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气候分界线,又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的的分水岭。太白山是秦岭的主峰海拔3767米 ,它是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一高峰,也是中国内地最高的名山。秦岭具有典型的温带山地植被景观、茂盛的森林资源、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完整的第四纪冰川遗迹。秦岭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被誉为‘‘中国的龙脊’’、‘‘中华民族的父亲山’’,太白山被称作“药山” “圣山”,千百年来一直是医家、养生之士和采药人来往的胜地,其中也有药王孙思邈当年采药行医留下的圣景、文物遗迹,还有大量的口碑传闻流于民间,自古以来传颂而不衰。 一、孙思邈与太白山的情意综 唐朝大医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1400多年前诞生于县城东北的孙家塬。年幼时羸弱多病,为了支付高昂的医药费用,几乎耗尽家产。在那个时期社会风尚是,朝野士庶多教子弟图谋官宦之道咸耻医术。孙思邈饱受风冷痨疾的折磨,目睹了人民群众缺医少药、贫病交加的悲惨生活。这些激发了他在少年时代就决心立志,做一名品学皆优的大医。孙思邈聪颖过人、刻苦用功,7岁就学日诵千言,被人赞为‘‘神童’’。20岁就能谈论庄老、佛典及百家学说,对医药学问更是精勤不倦地锐意钻研,他行医于亲邻乡里,已能取得良好疗效,同时也治愈了自己的在身之患。然而对于某些疾病的困惑,和多例医治失败的沉痛事实,亦使他深深地领悟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医药学术至精至微,济世活人任重道远,必须讨幽探微博极医源,努力不懈地学习,才能堪当此任。孙思邈年长时由于德才出众,诊疗效果优良即逐渐享誉桑梓内外,因钻研诊治之法的需要和回避战乱与朝廷的征召,他离开故乡隐居产药名山或巡诊考察,从事大量的医药理论和实践活动。 据《旧唐书.方技.孙思邈转》记载“周宣帝时(在位约于公元579年仅一年),孙思邈以王室多故,故隐居太白山”。《新唐书.孙思邈传》也有类似记载“孙思邈及长,居太白山。”《唐会要》“(显庆)三年(公元658年),诏征太白山人孙思邈,至往鄱阳(一说是晋阳)公主废府”,此与《太平广记》卷二百一十八记载“照邻寓居于京城鄱阳公主废府光德坊(今西安市边家村工人俱乐部),显庆三年(公元658年)诏征,太白山隐士孙思邈亦居此府。”的史料相同。由此可知孙思邈在太白山修隐长达79年之久,期间可能也曾离开过太白山。在孙思邈所著的《摄养枕中方》中自署“太白山处士孙思邈”。在漫长的几千年中,孙思邈与太白山、太白草药、草医留下了诸多的遗迹和不朽的传承。尽管中国古代的药王有多个,但太白山所祭的药王就是孙思邈。 二、太白山有关药王的文化资源 太白山与湖北的神龙架、四川的峨眉山并称为中国的三大药山。孙思邈在太白山这座天然药库的修隐期间,留下了很多遗迹文物和故事。首先从太白山的医药资源上来看孙思邈与太白草医、草药。太白山特殊的地理气候有利于多种生物繁衍生长,其中野生中草药资源丰富、品类繁多,新中国成立后经多次考察表明有中药800余种,草药600余种、药用真菌30多种。民谚曰“太白无闲草,满山都是宝,认得作药用,不识任枯凋”。在历史上每临夏秋之交,登山采药的药农、草医络绎不绝,他们在山上采药的间隙认药讲性、谈病论治、交流经验席地而坐群情激昂,这也是隐居太白山孙思邈的一次次重要的学习机会。直到今天太白山的手掌参、黄芩、太白茶、药王茶等许多药,都流传着与孙思邈有相关动人的传说故事。 再从太白山人文事迹中讲孙思邈隐居太白山的德术升华。与孙思邈同时代精通医术医理的高僧宣律,就在太白山下的西铭寺(今眉县齐镇西铭村)做主持,这也促成为了丰富医学才华四方跋涉、多处拜师的孙思邈,长期隐居太白山与宣律高僧结为林下之交,虚心向其探讨切磋医学奥秘。太白山脚下西汤峪的青牛洞为老子的遗迹,亦为道家传道治病的处所,孙思邈在这里吸取了道教的气功、导引、补益和精、气、神等方面的精华。当时孙思邈还经常登山考察,向药农草医请教学习,下山为当地百姓诊治疾病,年复一年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这些都为其晚年在耀县故居编辑《千金方》打下了坚实基础。 最后从太白山药王遗迹遗像看孙思邈与太白山。药王的遗迹有四处。其一为南坡的药王庙(池)、药王殿。药王庙位于南天门东北2.5公里处海拔3100米,地处高山草甸与落叶松混交之处,现存木板房一间,药王坐虎针龙像一座。距此西北3公里有药王殿遗址,现仅留道光七年所立汉白玉碑石一块。其二为北坡碓窝坪。位于汤峪至下板寺公里22公里处,有高八十公分直径五十公分的石碓窝一个,另有空窑三孔,相传为药王碓药居住所用。其三为药王栈道。位于汤峪口至下板寺18公里处,悬崖上有一段长约50米的古栈道,相传为药王在太白山采药时常走的路线。其四为药王隐居处“三只窑”。位于眉县金渠镇八练村东,太白山北坡牛嘴塬西侧,此处背山依水,西十多公里就是唐西铭寺,相传为药王在太白山下隐居诊病的地方。唐末即建药王祠一座,沿崖从南向北有大窑三孔,分别叫养性、论医、施药。历年每逢农历二月二,关西各县群众均来祭拜。明末祠堂被毁,仅留窑洞两孔药王像一尊,文革时药王像被毁,2000年当地群众集资重建。沿袭药王的教化,附近的村民采种草药世代相传已成习俗,至今未减。 每临采药季节,旧习采药前必拜药王,因此太白山上基本寺寺有药王像,大者1.5米左右小者尺余,北坡斗姆宫(海拔2800余米)以上铁铸木雕为主,以下以泥塑为主。其中至今保留完好的有:1.大文公庙、二太白庙、拔仙台为铁铸像。2.药王庙(药王池)、玉皇池、三清池、斗姆宫为木雕像。3.钟吕坪之药王洞、汤峪口太白庙东侧之药王殿、中山寺、大殿、红河谷四仙洞、香山、祥云山、莲花山等均为泥塑,而且是近二十年的新塑。4.有一尺余木雕王冠王服药王像,现存太白山自然保护处。药王像的形态有二种,一者为王冠王服立像和坐像,一者为坐虎针龙像。 从太白山有关药王的文化资源整体上来看,都表现了药王孙思邈隐居太白山虽然有极其艰辛的一面,但亦有大自然特别的厚爱——林壑幽美、鸟语花香、天然温泉、负氧离子这些都让人身心愉悦、才思敏捷,孙思邈在这里精力充沛,潜心修行使其医德学术走向了成熟。在历史上药王的故乡孙家塬人民,每年都有群体组织登太白山祭拜药王的习俗。太白山也因曾经有药王的隐居而更加盛名远扬。 三、医药学术及医德的辉映 太白草药草医,自周、秦、汉、唐千百年来师传口授经久不衰。解放前后,每当冰雪消融陕、甘、鄂、川等地采药人来来往往,为民间的医疗保健事业起到了良好作用。太白草药是分布在陕西太白山的特有药用资源,以桃儿七、长春七等“七药”为代表,所谓“七药”者,因这些草药多以生长在太白山“七星池”(太白山顶有,大爷海、二爷海、三爷海、玉皇池、佛爷池、三清池、药王池,由北向南呈北斗星状,故有此称。)区域的药物为代表,治疗五劳七伤往往有奇效,所以有“七药”之称。这些药物其生长环境特殊,生物活性物质含量比平原及人工栽培药物高数十倍,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声誉。太白草医是一批活跃在太白山区,以太白草药为主为群众治病的民间医生,他们身怀绝技,拥有宝贵的用药经验和祖传秘方,治病用药少疗效好,朴实而神秘。自古以来,太白草医在实践中传承,在应用中提高,在防病治病特别是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太白草医们尊称孙思邈为“药王祖师”,在药物的采收和炮制上秉承了孙思邈的优良传统。孙氏提出“古之善为医者,皆自采药,审其体性所主,取其时节早晚,早则药势未减,晚则盛势已歇。今之为医,不自采药,且不委季节气早晚,只供采取,用以为药,有不知冷热消息,分两多少,徒有疗病之心,永无必愈之效。”又说“夫药采取,不知时间不以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无殊,虚费人功,卒无裨益。”现代科学已研究证明,同为一种药物,如采收时节不同,则往往影向其所含有效成份的多少或缺无,差异有时很显著。太白草医们所用的药物,多数都是自采的。农历七、八月是采药的黄金季节,他们驻扎在在深山老林连续采药十几天或一月多,草医们常说“上山的粮食,下山的药材。”,返回的时候每一位太白草医,都肩挑背扛百八十斤的草药,结伴而行步履沉稳。在立秋之前多采茎叶全草类药如茱苓草、金祡胡、鹿寿茶等,在立秋之后多采集根系果实类药如铁棒槌、太白洋参、八月炸等草药,部分芳香绿嫩药多以阴干如大救驾、金祡胡、透骨消等。太白草医们经过多次的采药实践,对很多草药都有深刻地鉴别力,无论是根茎叶还是花果籽,无论是鲜药还是饮片甚至是碎末,他们通过辨掰闻尝,就能快速准确的区别开来。在药物的炮制上孙思邈曾提出“大黄宜烘干”“巴豆研,新布绞去油。”“皂荚之类皆炙之”,太白草医们一直也再传承着。太白山盛产大黄,其色泽金黄质优效良,太白草医们公认它具有“实则泻,虚则补。”的功效,新采的大黄水分重,他们便把它切成大块,烘在煮饭取暖的火堆旁,一举两得一则炮制二则减轻下山的负担。太白山不产巴豆,但多数草医擅用它“斩关夺门,冲墙倒壁。”之性,炮制也依孙氏之法,如“神仙化积丹”中就有制巴豆。许多草医口传心授,用炙皂荚治疗疑难奇症。总之太白草医用药少疗效好,这与太白草药采收的很地道时间对,炮制独特有很大关系,正如民众所誉“腱牛的劲大,草药的力大。” 在医疗技术上,太白草医传承了药王孙思邈不尽信书善于思辨,通过实践不断使自己的认识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学术思想。太白草医经过多次的亲身采药和大量医疗活动,发现了“七药”的特性,认识出疾病的“七因”,总结出治疗的“七法”“四梁八柱”,亦逐步完善了其“理古、药特、方奇、法和”易知易行的理论体系。孙思邈提倡防病知识的普及,应当使“家家悉解,人人自知”。在秦巴山区,太白草医在医事活动中,经常用山涧林内、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的当地草药,给群众治病疗疾分文不收,并逐一让人们辨认以便在某些情形下自治自救,草医们讲这是“行方便”。草医们还常给群众说“井边泉旁载菖蒲,缸里泡苍术,伏天喝暑草(香薷草)”。孙思邈还提倡针灸按摩、外贴膏药治病。至今民众中还流传着“一把草,一根针,揉揉捏捏病就好”的对太白草医的赞誉。草医们对“马丹阳十三穴”、“天罡针法”耳熟能详,部分草医十分精湛针灸。草医们大多会熬制膏药,“桐油加丹(黄丹)百病都沾”是他们的口头禅。孙思邈有预备药以治急病的建议。太白草医师父们对弟子有“常将妙药随身带”的训示,这是为了在意外情况下救人救己。太白草医随时携带的备急药物有,治小儿惊风的“英神普救丸”、“神仙化积丹”,跌打损伤的“桃花散”、“黑虎丸”,防治毒蛇咬伤的“八角并盘七”等。 在医德上太白草医尘而不俗、身体力行,为人民和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们采药于山林溪谷,行医于穷乡僻壤,荆棘枝叉使他们衣衫褴褛,辛劳奔波使他们形体清瘦,然而他们质朴勤俭、亲民随缘、淡薄名利……这与茫茫人海中道貌岸然、泯灭善良、为利是图的“含灵巨贼”形成鲜明对比。太白草医古往今来就有采药尝味、制药试性的传统,目的是为了安全有效的用药。一次次的药物亲身尝试,使他们谙熟了安全有效用药的技巧,所以对于治疗他们心中有数、魂稳梦安。太白草医们也为新中国的成立、建设做出了很多贡献。在解放战争中,进入秦岭山区的徐向前部队,很多病伤战士得到了太白草医耐心的救治。在如火如荼的第一次农村合作医疗中,太白草药、草医出验方办门诊,给广大民众留下了很多“简、便、廉、验”的深刻印象。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有长年生活在太白山区,淡薄名利谙熟草药种类、生态和药用功能的李白生,他广传医术、妙手仁心服务大众受到国家卫生部的认同和采访,人民至今怀念他。另一位就是榨水为人质朴的太白草医王家成,他治跌打损伤接骨效果神奇,敬爱的周总理曾三次接见他,在当地传为佳话。如果说太白草药是天地精灵的再现,那么太白草医更多的治疗效验是通过用血汗、智慧乃至生命换来的神灵的庇佑,他们以身作则切切实实践行了,药王孙思邈强调的“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和要求的“大医精诚”。 四、萧鼔岁祭与永远的缅怀 药王孙思邈是太白草医的师祖,药王在太白草医心目中是“医之王、药之王”,是通过医药和大德,是真正救疾扶危的“药王菩萨”,世间众生的疾患可药而治之亦可不药而治,他们时刻铭记着自己是药王的弟子而不辱师名。旧时太白草医拜师学医,要先拜药王后拜师父,徒弟发过誓愿,师父应承后,才算真正收徒授业开始。接下来徒弟必须能吃苦耐劳、安贫乐道,这样在师父带领下,经过三年的上山采药尝味、祭拜药王、辨药制药、待诊认病、自治协诊、勤学苦研后,再经过师父考验通过,就算出师了以后就修行靠自己了。太白草医们家家供奉药王孙思邈,视为自己医药事业的保护神。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是药王的圣诞,这一天对于太白草医们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一大早就在药王像前,点亮油灯、供上五果、焚燃青香、鸣炮诵经,中午时分虔诚的患者们陆续赶来,亦为心目中的健康保护神——药王孙真人,“搭红放炮”(搭红为给神像龛顶盖三尺红布,以示香火旺盛天佑吉祥),祈祷药王福佑健康平安恭贺草医福茂德隆。草医的亲朋好友也来祭拜药王圣诞,祝贺医者事业鸿运。太白草医们一一向来者,奉送可以防病避秽的香囊,以念药王恻懚慈悲普救苍生之德。在香烟缭绕中,在一边边清脆的鞭炮声中,念诵的《药王经》声声悦耳句句动听,整个场面如同给健在厚德高寿的长者祝寿一般,气氛祥和喜悦。在每年一度的登太白山采药,也是一个重要的祭拜仪式,他们带着香蜡裱炮、献供披风,虔诚的跪拜药王师祖,感恩在药王的庇荫和师父的栽培下,所走的这条艰辛但极有意义的医药之路。太白山药王庙的药王披风永远崭新鲜艳,庙前的旌旗永远迎风高扬! 结语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延续近三个世纪的唐王朝,一直是中国人引以为骄傲的辉煌盛世,这不仅因为政治上先后有“贞观”“开元”之治的盛况,更是因为它在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达辉煌,丰美伟壮,尤为各代之冠。这些不仅启迪后世,也更泽及异族和临邦。在文化发达呈当时人类一盛的情况下,本就发达丰厚的中医药遗产,当时也呈蓬勃之势,使唐代医学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留下极其丰富辉耀异彩的人类传统医学。 在群星灿烂的医家之中,可谓集历代医药之大成者首推孙思邈,他不仅集自古以来的医书及博采民间方药,创设独立的儿科、妇科等医学各科,而且在医德、医行、医言及行医者的学习思维方式诸方面都十分周全而有创意。他汇通儒、道、释精神于一体,从青衿到白首,不断向民间经验索取,终生把利用民间医药经验作为推动医药发展动力的作法,光照医药界,泽及后世人。 仰观祖国辉煌的中医药文化,回首大唐盛世孙思邈的德术遗风,环顾当今商品经济时代的道德滑坡、灾患频发、治病乏术、恶疾缺药和诸多不尽人意。医者在深思,人民在希翼。横亘中国东西的“中国龙脊”依旧魏然岿立,圣山“太白”皑皑白雪,太白草医薪火不断,药王精湛技术、高尚医德并未泯灭。在盛世中国的今天,再次回眸药王孙思邈与太白山草药草医,无疑对深化祖国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将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