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陵仁和中医医院
029-87012910

传承草医药必须三要素

饶振旸

一、我对草医药的体验

我出生在巴山南麓,小时候就听大人说“北方的太白山是民间草医人的朝拜圣地,那里是药王的家,药王山的中草药沾了药王的仙气,治病特别灵。通常高级扒手(小偷)的衣角里就嵌点仙药粉,失手被打伤残后,不用医生治疗,拉着衣角嚼嚼,爬到沟边喝点凉水,很快就痊愈了,这仙药粉就是‘磨三转’。这‘磨三转’就生长在太白山”……。小时候我想:太白山既然是药王山,肯定有很多医生和病人,一定很热闹,以后我长大了一定要到药王山去当医生。 直到十多岁后跟随前辈们徒步爬涉、经过了饥寒交迫、筋疲力尽的刻苦磨炼过程后,终于翻过大巴山来到汉中,才领略了荒山野岭、风餐露宿、负重奔波、艰难疲劳的草医、药农们的人生原滋味…… 二叔对我说:“太白山还有两个这么远,山也有两个这么高,山上还有豺狼虎豹,不是谁想去就能去的;山上多数时间是积雪,只有内行药工在热天才能去”。

这时我十多岁了,已经懂得药王是唐代的精诚大医,太白山是他隐居的荒山野岭,这里广出药材,顽强的民间医生孙思邈不羡黄金万户侯,甘为百姓居深山,在这里就地采药给百姓治病,并收集民间经验编著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成为后世医家的典范,被尊称为“药王”……。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凡自命医生的人,都以药王弟子自居,以有本领为百姓治病做好事为荣。 既然是药王弟子,理所当然是学着药王就地采药,给当地百姓治病。那时好像人们心目中没有中药、草药之分,只要前辈说是药,大家就采来如法炮制,用于临床治病,发现那种药效果好也就记下或收集起来。

那时除了专门组团到深山去采药运回来备用外,我们还经常动员病家自采自用,用不完的药就给医生送来,渐渐地形成了百姓经常送药来不要钱,我给他们看病也不收费,医患关系特别好,因为相互不要成本,同吃同住也就过来了。当时没想到挣钱发财,也就没有心理负担。不过那时的社会大气候是:谁发了财,挣钱多了、房修多了,还会以“暴发户”挨群众批斗呢;我们医生能解决温饱问题也就心满意足了。我当时一人游医,只报着“但去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自己学习知识。 现在想来,那时是真正的原生态医药。所以,我去年在《天汉》杂志上增设了“生态医药”栏目,留念土生土长的民间医药,以响应国家恢复生态环保的时代召唤。

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西医药科技发展迅猛,很快推广到基层,国家从卫生部、卫生厅、卫生局、卫生院、卫生所形成一个牢固密实的管理网络体系,把西医西药及其医疗方法刻板地普及到全国城乡各个角落,并以学过西医的“证书”作为医生的准入依据。 这个“卫生网络”的管理规定,没有证书就是犯法的假医生,并形成了打击非法行医的组织网络体系;同时逐渐发展到中草药也按化学成分定标准,医生用药要有药材公司的发票作依据,否则就是非法……。

1984年,管理部门一位好心肠的老成工作人员,据报查到我是“三无”医生,善心地对我说:“年轻人,看你好学,群众信誉还好,今天不处罚你,但你必须上学取得证书才行,以后管理会越来越严,就这样以后是绕不开处罚的!”……

从此,我花了十一年时间,自费上学,经过刻苦专研,终于取得了相应证书,也追求医疗正统应聘到医院上班,当了一名“合格”的医生。记得是1989年秋,中医学院毕业时,获得了优秀学员奖,高兴地回老家去给我的第二位师父(也是我的姑父)报喜时,年老体衰的师父在问明情况后,不冷不热地说:“你这么多年不好好看病,读那些闲书有啥用啊!医生是在天天与病人打交道中悟出来的,书是死的,人才是活的。我们每天看的病没有完全一样的,书是没法写全的……”。

大概是我们异地很少见面,他又年迈力衰,像是有很多话说不完,等我们吃饭时,他没食欲,却滔滔不绝地对我继续说话:“现代的教科书读得再多只能撑门面,看病根本用不上。我们看病好比猎人打鸟一样,你的教科书就是历年的鸟巢,里面没有鸟儿;我们打鸟,是让鸟儿飞起来就开抢,不是针对鸟巢量好距离、测准角度再放炮……各种药物的疗效高低、分量多少、君臣佐使配伍都是因人而异,没有不变的标准……;药物秉性有阴坡阳坡产地不同、水制火制炮炙差别都影响疗效,我们都是临时对证,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分别处理的,并不是照本宣科……如此等等全在心法、需要慢慢去摸索、理解、省悟,多多去实操积累……”

如此等等说了许多,我当时只作为礼仪上尊重师父没表态,心想:土医生就是土气!不懂现代科学的人,老脾气是改不了的,不用多与他辩。

在医院干了两年后,遇到种种现实问题,真如师父所说,只能“正规”地按程序应酬,“合法”地治标不治本。悟到了师父说的话很有道理,再想听听,可他已经作古了……

伤痛之余,只有叹息:学医二十多年来,我怎么变成了医药开发商的一个低层销售员??用药只能看说明书,对疗效根本没有把握!山上许多草药明明知道疗效很好,可就是无法搬到药房来用………长此以往,我就不是给老百姓治病的医生了,而是为商家发挥设备和销售药品的经销员了!………

   就这样,我辞退了医院,回家开了个体诊所。虽然看病方式自由了许多,但是国家政策管理是西医模式管理中医、化学成分评价中药:只认资质证书,不管临床疗效,不问家传经历;只讲化学成分不四炁五味,不药炁归入哪条经脉,所以说不是中医。可基层正规开业行医必须无条件服从国家西医管理。只有少数“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偷偷地“非法”用点草药。我相信这方面其他“无证”的草医师父比我更有切身体会……

……又二十余年,我深深体悟到“好中医在民间、真药物在山上”,常怀“中医失传、草药废用”的忧伤。所以暗自放下教材、专研经典,到全国多处参加行业学会交流学习,探讨国家政策趋势,为中医药春天的到来做些准备。从而对自家诊所治病挣钱很少,对医药职场问题体会很多……

二、传承草医药必须三要素

庆幸终于盼来了“习近平新时代”,在弘扬中华传统,恢复生态平衡的今天,中医迎来了大弘扬。草医药也相应地得到了国家的重视,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批准设立以穆毅老师为代表的“太白草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我想,这是草医界值得庆幸的开端大好事,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相互学习、积极探讨、无私奉献,发扬草医草药特长,用草医药在临床工作中为人体生态平衡的恢复,为百姓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通过数十年草医药的历史经历,我认为要复兴草医药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气候、土壤、和种子三大要素。

1、气候要素:任何生物的成长都与气候条件息息相关,太白山草药的凸出特色,就是南北气候分界线的地理条件和高寒清爽的气候条件决定的。秦岭横亘于中国中部,东西绵延1500多公里,南北宽达100至150公里,是中国气候上的南北分界线,素有动植物基因库之称。其主峰太白山以其高、寒、险、奇、秀、富饶和神秘的特点闻名于世,称雄于华夏。太白之巅,白雪皑皑,圣洁之地,人迹罕至。生长在这里的中草药具备了独特的优势。比如太白山华西银腊梅,又名观音茶,生长在雪域之巅下的幽长峡谷一带,寒冷气候,高山之地成就了“观音茶的卓越品质。药王孙思邈在太白山隐居采药著书发现银腊梅可饮用,能清热,健胃,调经,干品煎服治暑热眩晕,胃气不和及食滞等症。也介绍给山民草医们当保健茶饮用,后世就称其为药王茶”,沿用至今为“太白山药王茶”。 据现代学者研究结论,药王茶具有调节血糖、调节血脂、调节血压、延缓衰老等保健作用。中医素来讲究道地药材,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是异地农田种植药物无法比拟的。

对于草医人来说,“气候”也有“大运”的含义,国家政策大趋势: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医药健康事业、恢复各行业生态环境,就是草医界生机勃勃的春天大气候。现在虽然以学历证书管理医生、以化学成分评价药物的西医模式还在继续监管中医,但我们坚信,初春的寒冷不会太久。我们都知道,卫生部已经改成了卫健委,中管局的管理一定会向底层生根发芽的,适应民间原生态草医药发展、按中医自身规律管理中草医药的国家政策一定会出台。

2、土壤要素:“土生土长”、“土生万物”。草药绝大多数是植物药,植物药都离不开土。所以,土是草药生长繁殖的基本要素,这是不用赘述的………

对于草医人来说,人民大众就是土壤,没有人民大众这个“土”,草医人就没有立足之地。记得四五十年前,虽然有“破四旧、立四新”和“文化革命”的大气候,但民间草医的“土壤”还是很丰厚的,广大群众还是特别信赖草医。比如我的医生姑父和医生父母,那时候都是右派管制分子,没有处方权,也没有药房和处方签,原则上不准给贫下中农看病。那时大集体会开得特别多,他们往往开会时还在挨红卫兵批斗,可早晚或会后照样有许多人恭恭敬敬地请他们看病,大多数是就地采草药捣绒外敷或煎熬内服,(当时把常用的草药采回来挂墙壁上或移栽在房前屋后备用),或手法治疗,患者都是百依百顺,病好了也感谢不已,当时西医没这么普及,也没人追究活法不活法的问题………

通过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西医药商贸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医药管理“认证不认人”的制度强化、医保刷卡全面把病源归口到医院。天长日久习惯成自然,现在人们的认知标志变化了,大多数患者认为医院是“正统安全”的,医生是消费者拿钱买健康的服务员,过去“先生”的威信已经不复存在了。所以,医患关系一度很紧张。因此,人民大众这个“土”对民间草医来说,好比农民种地的土地,通过长期使用化肥、农药,土质已经板结了………

自然“土”是草医药生长繁殖的基本要素,草医人又比大医院医师差了许多个级别,所以我提议草医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为“民间草医”而自馁。医界有(名医、明医、民医)三类“国医大家”,历史老人的认知标准是一样的。现代说的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葛洪、孙思邈、銭乙、朱丹溪、李时珍、叶天士)基本上都是“民医”,在他们生活的当时只是民间的救命恩人,并没有多高地位,是后来人一代一代传下来封赠的。 比如扁鹊、华佗是被强权害死地; 皇甫谧、銭乙是从自己病苦中发奋习艺的; 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是自费爬山涉水著述,当时人穷志不穷,写出书也无力印版……是后人学习他们的经验总结后,把他们奉为医圣、奉为药王的。 相应的草药和中药也是同样道理,草药用的人多了,以后进入药典,也就成了中药………

所以,我倡议草医人一定不要图洋气,要守土!要举起“民医”的生态医药大旗,走“土实”的群众路线,放下挣钱发财的欲望和“医师在上”的架子,以药王“大医精诚”的胸怀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以实实在在的热心肠和患者交朋友。患者的病好了就会口碑相传……这是最好的报答。 只要草医人把医患关系搞好了,感动了广大人民,一代领袖毛泽东伟人曾经说过“人民是上帝”,上帝一定会派神仙把民间生态医药发展路上的畔脚石搬掉………

3、种子要素:我经常和中草医界老师父们交流行医体验,得出的结论大概是:“我们”都认命,先生拿着“金饭碗”要饭不要紧,先生治病救人的技术失传,没人继承才是大问题,一定要把根留住。这个根又叫种子,草医人都知道:有了种子,埋在土里,气候适宜了,自然会发芽、开花、结果。

   可是,近百年来,由于西文化东渐,通过进一步的“破旧立新”、“移风易俗”和“文化革命”,逐渐形成了西方文化和西方科学统治中国市场的现实,药品文化和西医药仪器垄断了认知权威和医药市场,更有效的是运用“西医培训”认证准入的方式和“化学成分”管理药品的方法,基本上把草医、草药全部排出到医药体制之外。 经过几十年的统一监管运作,传统的中草医药基本上取缔殆尽,特别是草医草药。即使幸存有个别漏网的非法行医者也都老了,况且没有接班人………

这就意味着中草医药的发展,即使气候和土壤条件具备了也缺乏种子,已成为严重现实。比如陕南汉中地区过去草医人员是很多的,每个小集镇都有数个小店或小地摊以草药治病,每个村都有进山采药的药农,承担着当时的医药活动。我们小时候,一般小集镇没有大医院,更没有零售药店,全部是中草医药维护着广大民众的医疗健康事业。虽然没听说什么业绩报道,但那时却没有现在这么多病人,现在许多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等)那时我们都没见过……

上世纪八十年代汉中市药材公司李世全老先生牵头,通过实际考察、汇总,编著了《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收集药物1235种,民间单验方3000多个。现代能认识能用的不到三分之一。经笔者走访,汉中市药材公司现已解散,当时能写能用天然草药的人已经作古,现在能认识能使用草药的人寥寥无几,草药知识也仅仅是一知半解,还没有“合法”资质;一般有资质的基层医生都是用医药公司的中药饮片或西药、中成药,对草药不认识,即使拿到草药书对照,也不敢轻易使用。

所以,“种子”工程显得特别紧急。呼吁国家有关部门以专项资金来建立专项机制,包括从衣食住行方面来保护仅存的老草医;从计算学历方法来鼓励大学生跟师学习草医草药;同时以具体优待政策鼓励乡村医生学草医、用草药;以特殊草医药管理办法按中草药传统规律管理草药,为医药改革探索适合广大劳动人民利益、适合生态医药发展的大健康之路!

三、古代草医药传承概略

过去民间的草医药从业者特别崇拜师父,师父特别强调信仰。没有这个虔诚信仰前提的人,师父是不收留你或秘而不传的。 我的前辈师父曾有“十不传”原则,即:①不知忠孝仁义者不传;②不懂师尊道德者不传;③男盗女娼不正者不传;④心怀邪念不诚实者不传;⑤轻浮慌乱,不敬神圣者不传;⑥忘恩负义,借债不还者不传;⑦肆意妄为,无家庭教养者不传;⑧道听途说,不守行规者不传;⑨激愤发怒,不静自心者不传;⑩患得患失,私欲过重者不传。

受崇拜为首的师父,遇大事小事或疑难病时,都有请师通神法礼仪;万一师父不在,得由大师兄代理仪式。请师通神法是祷告师祖师爷,药王菩萨、观音菩萨、财神菩萨等等以震慑后学或震慑病人。现在悟来,是一种沟通人体内外信息的方法,具有坚定信念、助功护法(心理安慰)之力。查《道德经》、《黄帝内经》均有类似记载,认为:人体内五藏六腑皆有神藏(现代叫寓灵感);大自然天、地、河、山皆有灵性(现代叫载信息)。如何相互沟通,天人相应?是传承登堂入室的门径………

我们当时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算是无条件迷信、循规蹈矩照办,后来才领悟到:

1、祷告师祖师爷的精神是尊守一个孝顺,百善孝为先。“孝”字老为上首,子在下承;《说文解字》曰:“孝,子承老也”。在这里,寓意弟子承载师父的事业,继承师父的医道;再则“孝”实为老子合体,老子为国教之祖,唯传《道德经》,寓意道德为重,先学做人立信,再学医药救人。是文化不是迷信。

2、祷告药王菩萨的精神形象是:“常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心理素养;“大医精诚”、“不瞻前顾后”的道德品质;“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的业务准则等等。是操守不是迷信。

3、祷告观音菩萨的精神形象是:“大慈大悲”的慈善怜悯;“千眼千手”的细致观察;“救苦救难”的奉献精神等等。是规则不是迷信。

4、祷告财神菩萨的精神形象有“五大生财之道”:① 以武财神为代表的忠诚信义之道; ② 以文财神为代表的公正大度之道; ③ 以五路财神为代表的利市各方之道; ④ 以范蠡、刘海蟾为代表的舍钱财得人心之道; ⑤ 以和合二仙为代表的和气生财之道。综合起来,就是“华夏的财神精神”——公平正直、大公无私、忠诚信义、全力救济、慈悲和谐。

走好“财神”这条道,赤胆忠心、光明磊落,百姓送钱来,能不发财吗?所谓精诚大医的“菩萨心肠”即指此。是方法论不是迷信。

试想,作为一个医药学者或药王弟子的医生,能崇拜以上这些职业准则,能以这种“菩萨心肠”武装自己头脑,指导实际工作,“真的灵了”(也就是真正做到了),不管是过去或现在,在境内或国外,在公众场合或私下角落,能不受百姓欢迎吗?医患关系能不好吗? 可见,这种崇拜信仰表面是迷信,实际是高超的传统育人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的信仰在各行各业基本是相通的,草医也不例外。草医治病,少不了上山采药。所以,草医的信仰,除以上一般信仰外,还需要崇拜植物生灵。草医的信仰是泛神论,认为万物都有灵,河流山川都有它各自的神。

前辈草医进山(敬山)采药都要拜神,出山要谢神;采药要护生;栽幼苗叫做“惜青”,现在可以叫做“保护生态环境”。这是草医、药农人员的人格底线。

药农有它独特的习惯:进(敬)山随时随地都是“拟人化”,怀抱慈善感恩之心。所崇敬之神不外 “天、地、山、水、生灵”,他们认为,天生、地长、山育、水润;天、地、山、水才是药材的“主人”;药王菩萨是药材的管理者。我们去采药,把药拿走,归为己有,必须通报药王菩萨,感恩主人,才符合道德规矩。

采药时爱护生灵,不损坏其它植株,挖出幼苗要移栽繁殖,才能讨“主人”喜欢……这是草医、药农传承的最起码行规,现在叫“草医药农的起码常识——自觉遵守生态环境规律,时刻保护可持续发展条件,进山不只是获取,而是来为药物生态清理服务,与农民在农田里劳动是一回事”。

另外,有经验的草医、药农还有“活易经”的灵感。这种灵感,是从多年采药实践中积聚而来,也可以叫做“内证功夫”。比如:一行数人,随便一站,就成一个卦象,据此判断取舍;某人无意中见一景,口出一言,就产生一个信号;新到一地,首见之物象,就展现一兆头……等等细小情节,常人不经意就忽略,而有经验的草医、药农师父们却很在意,都认为是大自然传给他们的信息,特别谨慎!!并常常以这种识别能力的准确率,和处理效果的好坏,来评价行业水平的高低。凡有经验的草医、药农,他们都能从中臆会出吉凶取舍,以选定自己的前路安排,确保采药一行人的风顺平安……如果大家都听从老师的安排,偶尔出现了不利事态,就会认为这“老师”有责任,功夫有限,没能保护好大家……

过去上山采药,在“会意”方面的避讳也很重要。草医、药农师父上(尚)山、进(敬)山特别注重言谈、举止的避讳。在礼仪饰演后,形成庄重严肃、高度一致的氛围。比如“登山”、“踏青”、“头疼”、“饥饿”、“吹风”、“下雨”、“滚石头”、“垮岩”……等类不礼貌、不吉利的很多名词,进入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时,都不准信口开河,而必须是用相应的吉祥语言(行话)或手式来表达意愿,以相互会臆传情。

在采药活动中,潜规则如:“挖根必栽苗”、“取老必育幼”、“摘花不伤枝”、“取皮留生路” ……等等。一同上山队伍中人员,个个心照不轩,相互体贴,绝不会违犯“生态平衡”常规,刻意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并且满怀对土地、山神、药王菩萨的敬畏、感谢、报恩心理……他们说 “这是心想事成、一帆风顺的法宝”!

在传承带徒弟的整个过程中,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诚信去做,这就需要选人,通常叫“师父找徒弟”。所以流传有 “是脚不是脚,莫往山里踔”的训诫。

现代人看来,显然是无科学道理的“迷信”。那么“科学”又是什么?科学家还仅仅是少数,大部分人不懂科学,也听他们说,也跟他们信,这也叫“迷信”不? 草医、药农有一技之长,数十年或历代都在山里,以采药行医为生,却能趋吉避凶,得到大众公认;在某些方面超过常人,使行业内同道人员佩服得五体投地,言行举止达到行业顶峰,一般人望莫能及,这也算“科学”不?

因此,对自身没有体验过的理论不要妄加断言,没有弄懂的东西不要轻易否定;而要耐心学习探索,或许有他的道理。比如唐代大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书中也有更详细的记载,名之曰《药王禁经》。从中可以想一个问题:孙思邈一个人深居荒山僻野,面临豺狼虎豹为什么不害怕?为什么野兽没伤害他?还活了141岁??今天有人敢体验吗?今天条件更好的人能活141岁吗? 现代人自己做不到的、没体验过的,大都当“迷信”不去问津,实质还是一种失传……当代电脑、手机的信息软件系统,正在一步一步揭秘古代的未知领域,早熟的东方科技即将被后来人接受!

终上所述,民间传统中草医学的教化,且不说“陈规陋习”、“迷信”或“科学不科学”的问题,细究其目的,却是内向用功,开发人的潜能,“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的教学方法,也是内证操作、强化职业精准度的具体措施。它比现代学校“灌输式的书本理论”教学方法更具有主观能动性。

古代在民间,中医、草医界限并不明确,都叫“先生”。按中医传统教授出来的徒弟,往往是师父放心的、品学兼优的、能得到百姓爱戴的合格医生。可能中国古代名医辈出、中华古代科技领先世界,与这种教育传承方式不无关系。这种口传身授、心悟神会的内证传承大智慧,没有亲身体验的现代人是难以想象的。传统医学授徒,原来是从读《弟子规》《道德经》《心经》开始;从行《弟子规》《道德经》《心经》起步;再运用到医疗临床实际中来。这就是中华健康医学的传承,以达到培育“少抱怨多报恩”、“少索取多付出”、虔诚为人民服务人才的目标,蔑视投机取巧,从而走向“大医精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