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保健杨陵仁和中医医院中医一科主任 乔燕 秋季其气清肃,其性干。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肺为娇脏,性喜润而恶燥,燥邪犯肺,最易伤其阴液。中医理论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秋天养生的重要原则是防止燥邪对人体的伤害,这样才能养护好体内的阴气。其总的原则是:生津润燥,益肺养阴。 秋季的倒数第二个节气是寒露,可谓是一个气温骤降的节点,一般来说,寒露节气前气温比较干燥,要防秋老虎。而寒露以后就是霜降了,进入深秋,气温骤降,易感受秋燥,阴邪入体,这个时候养生一定要谨慎! 寒露节气过后要这样做。 第一,寒从脚起,必先养脚!俗话说“寒从脚起”。两脚离心脏比较远,如果微循环不好的话,很多人会出现手脚冰凉的现象,因此,足部保暧格外重要。早晚用温热水或者焦艾水各泡十分钟,能够很好地促进我们的血液循环。秋季泡脚五大好处,第一扩张血管,缓解疲劳;第二改善血液循环,温阳暖体;第三缓解腰背痛、骨痛,促进睡眠;第四温热水泡脚补肾脏;第五舒筋活络、祛病健身。
第二,一定要预防感冒。此时感冒是非时之气夹时行病毒伤人,是最易传染流行的疾病。病毒的致病力增强,很多疾病的发生会危及老年人健康及生命,因此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预防感冒。第一,常搓大椎穴,提升阳气,防感冒;第二,每天中午弹中指,强心护心;第三,要注意适当的运动调养,不要做运动量太大的项目,以防汗液流失,阳气耗伤。
秋季谨防秋冻。脖子“秋冻"易感冒。秋季,风很容易吹到后脑勺和脖子,后脑部位分布着丰富的神经和毛细血管。一旦受凉,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还可能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背“秋冻"易咳嗽。后背受凉,容易诱发咳嗽、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虚寒体质的人最好尽早撤掉凉席,尽量不要把卧室窗子开太大睡觉,以免受凉。 肚脐“秋冻"易腹泻。爱美女性经常不注意肚脐的保暖。秋季昼夜温差大,到了夜间,寒凉之气容易通过肚脐侵袭到人体的内部,首先被刺激的就是肠部,容易引发腹泻。
肩部“秋冻"易受限。初秋时节,雨季夜晚寒凉,人体肩部受凉时间久了容易被“风寒湿邪”侵袭,很可能出现肩周炎等症状。所以,初秋时节肩部也要注意保暖。 膝部“秋冻"易炎症。时尚女孩秋天总喜欢穿短裙、短裤配长靴,专家表示,这种装扮往往会把膝关节露在外面,长期如此,会患上关节炎。深秋是关节炎的初发期,很多人的关节在这时开始怕冷、怕风甚至出现刺痛。 秋季的三个注意 适时添衣。寒露过后,天气寒冷,老人、儿童和体质较弱的朋友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渐增添衣服。俗话悦“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粘膜的耐寒力,但老年人和患有各种慢性疾病的患者,则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出病来。 朝盐晚蜜。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蜂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引起的便秘。现代医学证明,蜂蜜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肺病等均有疗效。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还可以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 寒露,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人体的阳气逐渐收敛。因此,寒露过后要避免受凉,少辛增酸,预防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