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陵仁和中医医院
029-87012910

【太白草医药学术流派】之药王孙思邈与太白山草药草医文化探赜

图片

图片


     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部(甘肃、陕西、河南)的一条巨型山脉,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气候分界线,又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的的分水岭。太白山是秦岭的主峰海拔3767米 ,它是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一高峰,也是中国内地最高的名山。秦岭具有典型的温带山地植被景观、茂盛的森林资源、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完整的第四纪冰川遗迹。秦岭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被誉为‘‘中国的龙脊’’、‘‘中华民族的父亲山’’,太白山被称作“药山” “圣山”,千百年来一直是医家、养生之士和采药人来往的胜地,其中也有药王孙思邈当年采药行医留下的圣景、文物遗迹,还有大量的口碑传闻流于民间,自古以来传颂而不衰。


图片


一、孙思邈与太白山的情意综

唐朝大医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1400多年前诞生于县城东北的孙家塬。年幼时羸弱多病,为了支付高昂的医药费用,几乎耗尽家产。在那个时期社会风尚是,朝野士庶多教子弟图谋官宦之道咸耻医术。孙思邈饱受风冷痨疾的折磨,目睹了人民群众缺医少药、贫病交加的悲惨生活。这些激发了他在少年时代就决心立志,做一名品学皆优的大医。孙思邈聪颖过人、刻苦用功,7岁就学日诵千言,被人赞为‘‘神童’’。20岁就能谈论庄老、佛典及百家学说,对医药学问更是精勤不倦地锐意钻研,他行医于亲邻乡里,已能取得良好疗效,同时也治愈了自己的在身之患。然而对于某些疾病的困惑,和多例医治失败的沉痛事实,亦使他深深地领悟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医药学术至精至微,济世活人任重道远,必须讨幽探微博极医源,努力不懈地学习,才能堪当此任。孙思邈年长时由于德才出众,诊疗效果优良即逐渐享誉桑梓内外,因钻研诊治之法的需要和回避战乱与朝廷的征召,他离开故乡隐居产药名山或巡诊考察,从事大量的医药理论和实践活动。

据《旧唐书.方技.孙思邈转》记载“周宣帝时(在位约于公元579年仅一年),孙思邈以王室多故,故隐居太白山”。《新唐书.孙思邈传》也有类似记载“孙思邈及长,居太白山。”《唐会要》“(显庆)三年(公元658年),诏征太白山人孙思邈,至往鄱阳(一说是晋阳)公主废府,此与《太平广记》卷二百一十八记载“照邻寓居于京城鄱阳公主废府光德坊(今西安市边家村工人俱乐部),显庆三年(公元658年)诏征,太白山隐士孙思邈亦居此府。”的史料相同。由此可知孙思邈在太白山修隐长达79年之久,期间可能也曾离开过太白山。在孙思邈所著的《摄养枕中方》中自署“太白山处士孙思邈”。在漫长的几千年中,孙思邈与太白山、太白草药、草医留下了诸多的遗迹和不朽的传承。尽管中国古代的药王有多个,但太白山所祭的药王就是孙思邈。


图片


  二、太白山有关药王的文化资源                                                    太白山与湖北的神龙架、四川的峨眉山并称为中国的三大药山。孙思邈在太白山这座天然药库的修隐期间,留下了很多遗迹文物和故事。首先从太白山的医药资源上来看孙思邈与太白草医、草药。太白山特殊的地理气候有利于多种生物繁衍生长,其中野生中草药资源丰富、品类繁多,新中国成立后经多次考察表明有中药800余种,草药600余种、药用真菌30多种。民谚曰“太白无闲草,满山都是宝,认得作药用,不识任枯凋”。在历史上每临夏秋之交,登山采药的药农、草医络绎不绝,他们在山上采药的间隙认药讲性、谈病论治、交流经验席地而坐群情激昂,这也是隐居太白山孙思邈的一次次重要的学习机会。直到今天太白山的手掌参、黄芩、太白茶、药王茶等许多药,都流传着与孙思邈有相关动人的传说故事。                       


      再从太白山人文事迹中讲孙思邈隐居太白山的德术升华。与孙思邈同时代精通医术医理的高僧宣律,就在太白山下的西铭寺(今眉县齐镇西铭村)做主持,这也促成为了丰富医学才华四方跋涉、多处拜师的孙思邈,长期隐居太白山与宣律高僧结为林下之交,虚心向其探讨切磋医学奥秘。太白山脚下西汤峪的青牛洞为老子的遗迹,亦为道家传道治病的处所,孙思邈在这里吸取了道教的气功、导引、补益和精、气、神等方面的精华。当时孙思邈还经常登山考察,向药农草医请教学习,下山为当地百姓诊治疾病,年复一年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这些都为其晚年在耀县故居编辑《千金方》打下了坚实基础。


      最后从太白山药王遗迹遗像看孙思邈与太白山。药王的遗迹有四处。其一为南坡的药王庙(池)、药王殿。药王庙位于南天门东北2.5公里处海拔3100米,地处高山草甸与落叶松混交之处,现存木板房一间,药王坐虎针龙像一座。距此西北3公里有药王殿遗址,现仅留道光七年所立汉白玉碑石一块。其二为北坡碓窝坪。位于汤峪至下板寺公里22公里处,有高八十公分直径五十公分的石碓窝一个,另有空窑三孔,相传为药王碓药居住所用。其三为药王栈道。位于汤峪口至下板寺18公里处,悬崖上有一段长约50米的古栈道,相传为药王在太白山采药时常走的路线。其四为药王隐居处“三只窑”。位于眉县金渠镇八练村东,太白山北坡牛嘴塬西侧,此处背山依水,西十多公里就是唐西铭寺,相传为药王在太白山下隐居诊病的地方。唐末即建药王祠一座,沿崖从南向北有大窑三孔,分别叫养性、论医、施药。历年每逢农历二月二,关西各县群众均来祭拜。明末祠堂被毁,仅留窑洞两孔药王像一尊,文革时药王像被毁,2000年当地群众集资重建。沿袭药王的教化,附近的村民采种草药世代相传已成习俗,至今未减。


      每临采药季节,旧习采药前必拜药王,因此太白山上基本寺寺有药王像,大者1.5米左右小者尺余,北坡斗姆宫(海拔2800余米)以上铁铸木雕为主,以下以泥塑为主。其中至今保留完好的有:1.大文公庙、二太白庙、拔仙台为铁铸像。2.药王庙(药王池)、玉皇池、三清池、斗姆宫为木雕像。3.钟吕坪之药王洞、汤峪口太白庙东侧之药王殿、中山寺、大殿、红河谷四仙洞、香山、祥云山、莲花山等均为泥塑,而且是近二十年的新塑。4.有一尺余木雕王冠王服药王像,现存太白山自然保护处。药王像的形态有二种,一者为王冠王服立像和坐像,一者为坐虎针龙像。


     从太白山有关药王的文化资源整体上来看,都表现了药王孙思邈隐居太白山虽然有极其艰辛的一面,但亦有大自然特别的厚爱——林壑幽美、鸟语花香、天然温泉、负氧离子这些都让人身心愉悦、才思敏捷,孙思邈在这里精力充沛,潜心修行使其医德学术走向了成熟。在历史上药王的故乡孙家塬人民,每年都有群体组织登太白山祭拜药王的习俗。太白山也因曾经有药王的隐居而更加盛名远扬。


图片


结语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延续近三个世纪的唐王朝,一直是中国人引以为骄傲的辉煌盛世,这不仅因为政治上先后有“贞观”“开元”之治的盛况,更是因为它在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达辉煌,丰美伟壮,尤为各代之冠。这些不仅启迪后世,也更泽及异族和临邦。在文化发达呈当时人类一盛的情况下,本就发达丰厚的中医药遗产,当时也呈蓬勃之势,使唐代医学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留下极其丰富辉耀异彩的人类传统医学。


     在群星灿烂的医家之中,可谓集历代医药之大成者首推孙思邈,他不仅集自古以来的医书及博采民间方药,创设独立的儿科、妇科等医学各科,而且在医德、医行、医言及行医者的学习思维方式诸方面都十分周全而有创意。他汇通儒、道、释精神于一体,从青衿到白首,不断向民间经验索取,终生把利用民间医药经验作为推动医药发展动力的作法,光照医药界,泽及后世人。


      仰观祖国辉煌的中医药文化,回首大唐盛世孙思邈的德术遗风,环顾当今商品经济时代的道德滑坡、灾患频发、治病乏术、恶疾缺药和诸多不尽人意。医者在深思,人民在希翼。横亘中国东西的“中国龙脊”依旧魏然岿立,圣山“太白”皑皑白雪,太白草医薪火不断,药王精湛技术、高尚医德并未泯灭。在盛世中国的今天,再次回眸药王孙思邈与太白山草药草医,无疑对深化祖国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将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意义。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