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陵仁和中医医院
029-87012910

10月29日-第18个世界卒中日“卒中,重在预防”

图片

什么是“卒中”?

     所谓的卒中就是中枢脑血管疾病的俗称,脑卒中就是缺血或出血的临床疾病,缺血就是临床常说的脑血栓或脑梗死,出血就是脑出血。卒中和生活习惯有很大很大的关联,吸烟喝酒、大鱼大肉、熬夜不运动、油腻重口味等等都有关。

图片

图片

脑卒中是跟时间赛跑的疾病

      2023年10月29日是第18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卒中:重在预防”。中国卒中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在 65 岁左右(发达国家 75 岁左右)[1],并出现年轻化趋势。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重的特点,可导致肢体瘫痪、言语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症状[2]。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有效防治脑卒中,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并改善脑卒中的预后。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通常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

(1)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占比约85% ;

(2)出血性脑卒中:即脑出血或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属于这一类,占比约15%。


图片

所以,学会识别卒中的症状十分有必要。如何快速识别卒中?

中国卒中学会总结了“120”口诀:

“1”:看一张脸,面部出现不对称,口角歪斜,尤其是微笑时两边弧度不一致;

“2”:查看2只胳膊,平行举起时有单侧无力;

“0”:聆听患者语言,言语不清、表达困难,连基础的短句都无法准确表达。“如果出现上述的任何一种情况,都可能是卒中先兆。


图片
如何预防卒中?

预防为主


图片

      首先,控制好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这“四高”。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发现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相对发病风险增加30%。糖尿病人群的脑卒中风险是正常人群的1.2倍。而高血脂尤其是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始动环节,直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动脉硬化及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高血压就称为H型高血压。据相关研究表明H型高血压患脑卒中风险是普通人群30倍,是普通高血压人群的5倍。因此预防和控制好这“四高”,能很大程度上降低脑卒中发生率。

     

    第二,保持充足的水分。水分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因素,包括血液的流量。在日常生活中,要确保每天摄入足够的水分,以降低血液粘稠度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对于老年人、肥胖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尤其要注意水分摄入。

     第三,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会增加脑梗塞的风险。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痉挛和收缩,而饮酒则会促进高血压、高胆固醇和高血糖的发生。因此,戒烟限酒不仅有助于预防脑卒中,还有利于整体健康。

    第四,保持情绪稳定。情绪波动和压力会使血压升高,增加脑卒中的风险。学会调节情绪,避免大喜大悲,保持心情平和,对于预防脑卒中非常重要。


图片


图片